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综合类十强)  您好,欢迎来到农名工调研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制动态

新田: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 推动实现村美民富

时间:2023-06-05 来源:永州市人民政府 作者:佚名

  近年来,新田县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在强队伍、兴产业、优治理、美环境上下足下深功夫,推动乡村实现村美民富,推动乡村振兴结出“丰硕果实”。

  党建引领强队伍

  坚持党建领航,实施“堡垒工程”“先锋计划”“火种计划”,强化村级队伍力量。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干部平均年龄42.6岁,大专以上学历达52%。推行“导师帮带”制,由能力强、素质高的党员干部帮扶资历浅、阅历少的村“两委”干部,提升村“两委”干部履职能力。建立后备力量和积极分子动态跟踪培养机制,培养村级后备力量600多名,每年发展农村青年党员300余名。精准选派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122支362人,其中80后队员96名、90后队员90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人有296人,占比81.5%。通过召回一批、处理一批、提拔一批举措,激发驻村工作队内生动力。

  连村联创兴产业

  图:新田县茂家社区光伏产业基地

  深入实施集体经济“四百示范·连村联创”行动,出台集体经济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打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连村联创”示范片区3个,推动强村带弱村发展集体经济。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亿多元,建成农业产业示范片区25个、集体经济示范村29个、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基地59个,224个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把集体资金入股相关经济实体或合作社,集体从中分红,推动集体增收。建立完善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县财政投入项目村集体每年按不低于财政投入的4%分红,仅此一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增收300多万元。潭田村《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做法中国组织人事报宣传报道,潭田村和云溪欧家两个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做法入选全省100个典型案例。

  党群联动优治理

  图:党员干部到村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活动

  深化拓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活动,按照“家家党员联,户户见党员”的要求,建立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以“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建立县直单位与村级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组建“联村战团”125个,全县6000多名有能力的农村党员、2500余名机关党员、1000多名两新组织党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一线,推动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基层群众得实惠、党建工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成效”。全面推行“党群连心、五个到户”和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活动,推动1.4万名党员在网格亮身份、亮岗位、亮作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万余个。建立村(社区)“两委”成员分片联系小组、小组长联系村民代表、村民代表每人联系5—15户群众的三级联动机制,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步路”。

  全域整治美环境

  图:党员群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

  

  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全域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三有”升级版“富春山居图”。深入推进“一拆二改三清四化”行动,拆除危旧房1.9万余座,改厕1.05万户,农村饮水安全率、村内主要道路硬化率、亮化率均达到了100%。按照“县级抓总、部门牵头、乡村推进”原则,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前提下,保持乡村原有的历史、文化、风俗、风貌等特色,创建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示范片6个,打造打造有特色、有温度、有颜值的特色示范村72个。同时,积极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二次四分”垃圾初步分类法和村规民约,设立“积分兑换超市”,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整治,达到了“一人带一户,一组带一村,一村带一镇”的效果,实现了一处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生活美转型,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原文链接:http://nyw.yzcity.gov.cn/nyw/0203/202305/7cb9fa37a68148488a96c1f2ef7d962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民工调研网 nmg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