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综合类十强)  您好,欢迎来到农名工调研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制动态

江都区郭村镇邠州村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稻蛙共养”让低产田变成致富田

时间:2023-06-06 来源:扬州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三夏”时节,来到郭村镇邠州村农谷生态专业合作社稻蛙养殖基地,此起彼伏的蛙鸣声,从一行行绿油油的秧苗间传来,不绝于耳。

  “我们养的是美国青蛙,个头比较大,一只能长到八两到一斤;水稻是新引进的‘巨型稻’,成熟后秸秆有两米高哩!”跟随着合作社理事长苏安明走在纵横交错的池塘间,种蛙塘、蝌蚪塘、商品蛙塘、秧苗塘,一个挨着一个,足足有上百口。池塘周边有护栏,上方有网罩,给人感觉像进了科研重地。

  苏安明说,他以前从没接触过“稻蛙共养”。去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泰州研究院的帮助下,苏安明和同伴投资300万元,在本村承包30亩低产田,成立农谷生态专业合作社,尝试“稻蛙共养”新模式。

  “现在小秧栽好了,就把小蝌蚪放进来,小蝌蚪的粪便成了稻的天然肥料,田间害虫又成了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最佳饵料。”苏安明说,种养全过程不施肥、不打药,生态循环,绿色生长。

  去年是种养第一年,苏安明和同伴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吃住在塘边,记录下种养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在全省率先攻克了“蝌蚪变成四脚蛙”这一养殖阶段的技术难题。

  到了秋天,稻谷金黄、青蛙壮硕。收获后,一算账,大家喜出望外——青蛙亩产1万斤左右、水稻亩产1000斤,青蛙上市最高价19.2元/斤,除去人工、种蛙、田地租金等成本,一亩田纯赚五六万元。

  初尝种养的甜头,大家信心更足了。今年基地首次引种“巨型稻”。“‘巨型稻’是新品种,理论亩产可达1000公斤以上,秆子像芦柴,稻穗像高粱。可以说,‘禾下乘凉’不是梦!”郭村镇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宝金介绍,目前扬州有两家引进种植“巨型稻”,郭村是全区第一家。

  “基地先试验示范,再应用推广,成熟了,就带动村民一起搞种养,共同致富。”苏安明指着办公室墙上的“金砖国际(稻蛙)实验示范基地”牌匾说,这种循环生态模式,因为不使用农药、化肥,大大提升稻谷和蛙的品质,蛙的肉质更鲜美,稻米口感也更加柔软清香,所以到了收获季,都是上海、南京的客户直接到塘口来收购,销售不用愁。

  合作社尝试的“稻蛙共养”种养模式,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让低产田变成“致富田”,不仅促进农业增效,还带动了周边20多户村民增收。“过去只能在家种地,现在到基地打工,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里,很开心!”正在田里插秧的村民蔡树华高兴地说。

  “‘稻蛙共养’项目落地后,我们也向村民积极宣传共养模式,让‘稻+’成为生态种养的新样板。”在邠州村党总支书记周苏明眼里,这片稻蛙田不仅是一块“致富田”,未来还将成为一片“生态田”“观光田”。(江都区农业农村局供稿)


原文链接:http://nyncj.yangzhou.gov.cn/nyncj/qxdt/202306/3f9ad529db754ae981ecba0f36f7345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民工调研网 nmg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