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全省最大的黄颡鱼养殖基地——17项专利养出一条“黄金鱼”
“桂院士,我准备下个月放养您研发的‘全雄二号’,请您有空来指导啊!”8月5日下午,江都区樊川镇春盛渔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颡鱼养殖大户张秧兆拨通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的电话,向他发出盛情邀请。
从2014年开始养殖黄颡鱼,到如今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黄颡鱼养殖基地,春盛渔业合作社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科技应用上,快人一拍,17项专利发明让小小黄颡鱼变成一尾“科技鱼”“富民鱼”“生态鱼”。
走进位于樊川镇圣禾村的春盛渔业合作社,1600亩的鱼塘连框成片,工人们正在投喂饲料,鱼儿聚集争食,一只只盘旋的白鹭像垂钓的老渔翁,紧盯水面。
“‘全雄二号’今年6月刚通过国家新品种认定,相比‘全雄一号’,它生长速度快、整齐度高、抗病性强,所以抢先养殖这个新品种。”张秧兆说,2017年,桂建芳院士把院士工作站建到他的鱼塘边,近水楼台先得“鱼”,基地变成了“全雄二号”试验塘,他也从中了解到更多前沿科技动态,更加坚定走科学养殖之路。
掏出手机,张秧兆图片库里17项专利证书让人目不暇接——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比如,鱼塘里的水,用了鱼池菌种液装置专利,可调节改善水质,让鱼在生态水环境中生长;鱼的饲料,是加了专利发酵菌的“营养套餐”,可保护肠道,强身健体;捕捞时,还有捕捞装置专利,取大留小,增加鱼塘产量……
听了介绍,让人感觉专利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张秧兆自豪地说,从品种选择、鱼塘水质监测、水底增氧设施到鱼饲料配置、鱼病防治、渔网捕捞,在黄颡鱼养殖全过程,17项专利,一路“护航”,让黄颡鱼养殖风生水起。
“背靠大树好乘凉”,尝到甜头的合作社,一方面与院士加强联系,另一方面又与华中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建立产学研联盟,如同脚踩“风火轮”,在科研道路上一路向前奔。去年,合作社卖出300万斤黄颡鱼,开票销售5000余万元,亩均效益超8000元。合作社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特色淡水鱼技术示范基地”“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扬州市级良种繁育基地”。
张秧兆在技术上从不玩封锁,请听听鱼塘边的一堂公开课——
喂食,看似简单,也要讲科学,现在高温季节,过了晚上六点,才能投喂。因为黄颡鱼是无鳞鱼,投喂早了,灼热水温,会烫伤它的身体,引发炎症。
别的养殖户都是年前上市,我们养殖“反季节”鱼,次年3月至7月捕捞上市,人无我有,显现优势。
养殖黄颡鱼和伺候新生儿一样,要科学喂养,才能健康成长,一天一个样。
…………
前来取经的几位大户听了连连点头。在他们眼里,“鱼专家”张秧兆的话就是养殖成功的秘诀。“张总手把手教我养黄颡鱼的技术,去年我养了200亩,每亩纯赚5000多元!”说起“第一桶金”,邵伯镇养殖户施红斌话里话外充满感激。
在科技助力下,合作社黄颡鱼养殖在全省顺利“出圈”,更“游”出一条致富发财路。“合作社每年上缴村里近200万元租金,还带动1000多人次就业,不仅让村民找到增收好门路,也让乡村振兴有了强村好产业。”圣禾村党支部书记黄国强说,在村民们眼里,黄颡鱼就是一条致富的“黄金鱼”!(江都区农业农村局供稿)
原文链接:http://nyncj.yangzhou.gov.cn/nyncj/qxdt/202308/bc17f7096bc648b489dc6f8a5e84dd0e.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