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综合类十强)  您好,欢迎来到农名工调研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生活

贵州以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抓手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时间:2024-02-29 来源: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贵州省深入学习贯彻,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农户为主体、以特色小寨为单元,以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发展乡村产业“壮体”

  实现“富在农家”增收入

  一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粮食单产提升等“六大工程”,提高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作物单产水平。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分管领导牵头推进工作机制。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持续培育壮大县域优势产业。充分发挥金融助农增收作用,用好“富民贷”“乡村振兴产业贷”等金融服务产品,进一步强龙头、补链条、兴产业、树品牌。三是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推行经营主体直接带动农户发展生产模式,推广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做法,深化“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联股联业、联股联责、联股联利、联股联心”经营新模式。支持农户以资金、土地、房屋、设备等通过入股或租赁获得收益。

  加强乡村治理“铸魂”

  实现“学在农家”长智慧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制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办法,每年按不低于10%比例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一次集中全员轮训。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1.7万人,开办“全员劳动力”培训班1.1万期。持续抓好“推广使用普通话、农业产业培训、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四项基本任务,累计培训12.6万人(次)。三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发挥好村民议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作用。开展“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效能提升行动,全省共1.5万个村实行网格化管理。推行“寨管家”、清单式、积分制、“合约食堂”等乡村治理新模式,促进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

  培育文明乡风“固本”

  实现“乐在农家”爽精神

  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挂点联系工作,推动省级优势资源下沉。深入实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持续开展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专项治理。二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深化“党的声音进万家·总书记话儿记心上”活动,围绕乡村振兴深化拓展群众性主题实践,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发动群众参与农村土地和资产盘活、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公共设施规划建设管护等,激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开展送影送戏送展览下基层等公益文化活动。以“大村建团、小村组团”方式,打造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公共文化供给新模式。

  推进乡村建设“塑形”

  实现“美在农家”展新貌

  一是深入实施“八大工程”。加强规划引领,大力实施美丽乡村道路畅通、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等“八大工程”,建设生态型、产业型、传统村落型、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型等特色小寨,全面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整治农村房屋乱建、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畜禽乱跑、污水乱排、秸秆乱烧、车辆乱停等现象。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厕污一体化治理。三是强化示范引领带动。鼓励各地更多运用市场化办法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镇、示范县和示范带,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选择一批主体积极性高、发展潜力好、规划有亮点、方案切实可行的自然村庄,开展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和特色小寨建设。

  


原文链接:http://nyj.jingzhou.gov.cn/ztzl_16/xczx/202402/t20240226_90775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民工调研网 nmg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