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综合类十强)  您好,欢迎来到农名工调研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答记者问|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省市县联动建成集中供水工程6854处

时间:2024-03-09 来源: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塑造乡村振兴新优势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网记者: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山东在这方面有哪些考虑和举措?

  

  

  宋文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农业农村厅把“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重要引领,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会议,组织16市和有关部门到浙江实地学习,收到很好效果。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系统谋划部署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任务。

  山东有5.4万个行政村,东中西资源禀赋、村庄形态、文化习俗等各不相同。实践中,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基层探索实践,明确了片区引领、示范带动这一工作思路,以村和片区为基本单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因村因地制宜,抓村连片、示范带动,推动面上整体工作提升。具体推进上,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布局。立足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以县域为单位做好规划布局,制定阶段性目标和推进计划,久久为功、有序推进。在片区选取上,注重选择位置相邻、功能相近、产业相融、有发展潜力的村庄连片规划建设,推动片区党建联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目前,全省已启动建设省级示范片区138个,带动市县建设片区1300余个,构建起梯次建设、分类推进的良好格局。

  二是坚持全方位推进。聚焦群众需求,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行动,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在工作推进上,协同推进乡村“五大振兴”,统筹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促进和美乡村全面发展。

  三是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完善乡村振兴的组织方式、投入方式、管理方式,在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等建设上,推广以工代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做法,激励和动员群众参与。在乡村治理上,积极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有效做法,引导群众参与村级事务、人居环境整治等,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四是凝聚工作合力。去年,出台了推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16条“硬措施”,从加强规划管理、保障乡村发展用地、健全投入机制等方面强化政策供给,并统筹行业部门、金融单位等力量加大支持、同向发力。出台了国有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实施办法,推动90个国有企业与102个示范片区建立结对关系,组织开展“万企兴万村”“百校联百县兴千村”等行动,整合各方面力量抓好片区建设。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推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成色更足、底色更靓!

  

  中国新闻社山东分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请问,2023年山东在推进农村供水保障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宋书强:大家知道,农村供水工程作为农村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和支撑。2023年,全省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头等民生实事来抓,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加快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全省累计建成集中供水工程6854处,其中千吨万人工程486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率稳步提升,有效保障了农村群众饮水安全。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注重分类施策。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基本方向,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平原区重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逐步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山丘区重点推进区域供水规模化,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加快联网、扩网、并网,对规模化供水工程难以延伸到的地区,重点推进小型供水工程改造升级,多措并举确保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二是树牢系统理念,健全工程体系。抓住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的重要契机,统筹推进水源置换、规模供水和管网提升“三大工程”。新建、优化整合地表水源工程23处,新建千吨万人水厂25座,地表水源覆盖率较上年提升7.5个百分点。对4630个村实施村内管网改造提升,配备净化消毒设施1809套,打通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

  三是立足长久受益,狠抓管护运营。以镇村级供水工程为重点,大力推广县级统管模式,全省成立县级统管公司168家,服务人口超过6500万,通过公司化运营、专业化管理,保障了农村供水工程建得成、管得住、用得好、长受益。各地积极推进农村供水工程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数据、运行、管理、服务“四个在线”,加快让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便捷、优质用水服务。

  下一步,省水利厅将扛牢责任,直面问题,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纵深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作,加快构建形成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规模化工程体系、标准化服务体系、全过程监测体系、智慧化管理体系,坚决把这件打基础、利长远的民生实事办实办好,为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水利贡献。

  

  农民日报记者:

  乡村振兴,健康先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内容,请介绍一下山东在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牟善勇: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医疗卫生工作,印发了《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列入了2024年全省重点民生实事。今年,还将印发《山东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卫生健康委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让群众就近就便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努力使群众少得病、晚得病、不得病,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实现乡村卫生服务体系提档升级。连续实施基层标准化建设和基层卫生能力提升两个三年行动,在全国率先开展基层机构等级评价,推动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和中心村卫生室建设。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荐标准占比达到35.6%,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次中心建成156个,数量和比例均居全国前列。全省建有村卫生室5.24万所,其中,中心村卫生室3879个,在人口较少的自然村设置村卫生室服务点3344个,提供定期巡诊服务,夯实织密乡村“15分钟健康服务圈”。

  二是推动基层卫生服务提质增效。开展解决群众看病就医不够便利专项整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百日攻坚行动,推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效。在全国率先开展“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试点工作,建设“三高中心”“三高基地”“三高之家”3.14万家,签约“三高”患者1394万余人次,慢性病患者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扎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突出“一老一小”,聚焦重点人群,2023年为551万名儿童、1128万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897万名高血压患者、364万名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开展相应的健康管理服务,让广大群众都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筑牢乡村振兴卫生健康基础。

  三是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全省组建211个医共体,通过建立联合门诊、特色科室、带教进修、远程培训指导等方式,提升县域诊疗同质化、优质化水平。医共体内全部建立远程影像等诊断中心,远程医疗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远程心电覆盖8674个村卫生室,“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日趋成熟。落实职称晋升下基层,每年选派医务人员下沉基层提升专科能力,今年下沉人员将突破1万人次。在全国首创选派“业务院长”,全省建设名医基层工作站1765个,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持续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延伸。

  四是推进乡村卫生人才提能扩量。先后出台全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县管乡用”等专项文件,推进空编补齐,4年来安排进编用人计划3.04万人;全省基层卫生高级岗设置比例提高至20%,7760名基层卫生人员取得基层卫生高级职称。主动向省内高校发布基层医疗机构招聘信息,关口前移对接岗位和人员,最大限度吸收乡村医疗卫生人才。推动全日制大专以上医学毕业生免试注册乡村医生,全省村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或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比提高到60%以上,进一步优化提升队伍结构和素质。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zwdt/202403/t20240308_47110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民工调研网 nmg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